云上大冶报道 近日,我随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江阴市考察学习,对我而言,这既是问计取经之旅,更是解放思想之行。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能级跃升关键阶段,对标江阴经验,剖析自身不足,明确奋进路径,对推进我市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学江阴之长,找自身之短
江阴城市建设成就源于融入国家战略、优化空间布局、聚力产城融合,塑造资源特色的系统性发展路径。
一是大格局拉开城市框架。江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苏锡常“金三角”的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江阴依托滨江区位优势,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度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太湖湾科创带等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以“一个中心、两条发展带、三条主轴、四个核心区域,以及四个片区的综合协调”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南部高铁城等“四城联动”空间发展格局,实现城市能级快速跃升。目前,江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已俨然成为一座中等现代化城市。对比之下,我市深度融入武鄂黄黄都市圈不够,与黄石主城区同城发展步伐缓慢,城市大框架格局未有效拉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能级提升。
二是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交通路网是城市发展的“主动脉”,江阴高起点建成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锡澄市域轨道交通,加速融入苏锡常都市圈,带动文旅、消费活力迸发。同时,注重产业支撑,整合零散工业园区,优化特色园区布局,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形成滨江开发区临港高端制造集群等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城市更新方面,秉持“成片推进、单元更新”理念,将城中村、老旧小区、危旧房“三大改造”协同整体推进。反观我市,城乡交通路网不畅,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不足,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城市更新单元统筹推进力度不足,缺乏协同性,存在“碎片化”更新问题。
三是大力度修复城市生态。江阴临江而建、因江而兴,践行“还江于民、还绿于民”理念,依托滨江城市、山水交融的自然禀赋,推动沿江码头、工厂、轮渡等搬迁退让、绿色转型,腾出滨江空间,打造由8公里沿江公园、10公里生态运河组成的“一江一河”城市“生态T台”,形成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态空间。相比之下,我市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山水资源,但对文化、生态资源挖掘转化不足,系统性整合欠缺,尚未形成串联山水的“生态网络”。
二、引他山之石,谋破局之路
(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区域协同“增长极”。一是融入黄石一体发展。聚焦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定位,深度融入黄石市域一体化发展,实施“中优、东融、西拓、南延、北接”空间发展战略。推进尹家湖片区向东融入黄石大冶湖核心区,加快东岸商业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大冶北站交通枢纽,会同黄石开铁区加快推进高铁新城产城融合区建设。二是畅通区域交通脉络。全方位推进与花湖国际机场、武汉新城、武汉光谷衔接联动,加快建设花湖机场高速二期大冶段项目。启动建设大冶北站改扩建项目,打造高铁、城际、动车一体化的综合性铁路交通枢纽。推进城市交通互联,加快推进熊家洲大道东延工程、圣明路跨湖大桥等建设,实现与大冶湖核心区路网高效、顺畅衔接,构筑“三纵五横”同城化城市路网骨架。
(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幸福美丽“宜居城”。以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构建“老城疏解、新城聚人、园区职住平衡”发展格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推广绿色低碳,打造集约高效、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一是推进新城提质。重点推进熊家洲新区建设,系统完善交通路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努力打造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二是打造活力老城。践行“先体检、后更新”理念,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危旧房改造新路径,加快完整社区建设,通过“微更新”激活城市边角地、闲置空间,增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实现“颜值”“功能”双提升。三是加快产城融合。创新“产业社区”模式,在园区内配套建设人才公寓、邻里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构建“工作-生活-休闲”一体化格局。
(三)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打造本土特色“文化牌”。一是做足生态文章。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尹家湖“休闲客厅”、红星湖“记忆客厅”、三里七湖“文化客厅”,建设青铜、劲酒、汽车等主题公园,形成独特景观体系。二是植入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市青铜故里、劲牌文化、古建之乡等核心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在重要公共建筑、城市公园、景观节点设计中植入文化记忆。三是打造特色街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重点打造儒学路、黄狮蟹、徐家垴等特色街区,保留历史建筑风貌,传承历史文脉。
“比学江阴”核心在思想破冰,关键在行动突围,我们将转化此次考察学习成果,锚定打造“幸福宜居之城”,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跃升,为我市“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贡献住建力量。
(作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叶序武)
一审:璩 靓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