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 优化环境】“家门口”直通“厂门口” 政企联动打通用工“快车道”

©原创   09-11 07:50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乔绮曼)企业用工问题直接关系区域经济活力。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政企协作,借助多渠道搭建稳定、畅通的用工对接平台,助力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双向奔赴”。

9月3日,位于长城汽车大冶分公司南门的招聘中心迎来了一位来自大箕铺镇的求职者吴兴波。“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这里为他安排面试,并详细介绍企业情况、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及福利保障。

这座服务站,连起了劳动者的“家门口”与企业的“厂门口”。吴兴波告诉记者:“我在大箕铺就业群看到的招聘信息,然后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登记,没多久工作人员就帮我约好面试,还专车接送我来应聘,特别方便。”

大箕铺镇社会事务办分管就业工作的干部陈纲明负责镇上的招聘组织。据他介绍,招聘信息经镇政府发布至各村,由村干部通知到各个湾组。在初步收集意向人员后,镇政府会安排专人负责对接并提供接送服务。仅8月份,该镇就成功输送30余名求职者至长城汽车招聘中心参与面试。

这只是我市打造高效用工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中下旬起,随着长城汽车大冶分公司及6家配套企业产能扩张——8月整车产能从4000台提升至8000台,用工需求急剧增加。面对这一情况,市人社局等部门快速响应,成立用工招聘专班,推出从岗位信息发布到专场招聘的链条化服务。

高新区经发局干事柯海介绍:“线上,我们通过‘大冶就业’公众号、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持续推送动态岗位;每周3场‘直播带岗’打破时空限制,吸引大量青年关注。线下,每月举办‘人才夜市’、专场招聘会等多样化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用工需求中管理技术类岗位约占10%。针对这类“高精尖”人才,我市主动对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省内多所高校,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并组织集体面试、企业实地参观等,显著提高了引才精准度和签约质量。4月至8月,累计向企业输送人才超6000名,实际入职达2300人。

解决用工需求不仅要“招得急”,更要“留得下”。为增强职工稳定性,高新区经发局在长城汽车招聘中心建立起关键节点回访机制,在员工入职第7天、15天等时段定期回访,长期跟踪入职状态,使员工留存率提升50%。同时,大冶湖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协调东港公租房、人才公寓及周边企业闲置宿舍资源,累计为1200余名职工解决安居难题。

一审:璩 靓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