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耕耘路 一颗育人心——记大冶六中政治教师刘加年

©原创   09-19 09:14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九月的大冶六中,教室里书声琅琅。政治教师刘加年正忙碌于新学期的教学。几天前,他的办公室迎来了一份特殊的“开学礼”——刚刚毕业的2025届学生余迪、刘振宇等十多位同学,带着水果专程返校,来看望他们这位高中三年里的“领路人”。“刘老师,谢谢您!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问候与真挚的感激。这一幕温馨而自然,无声地诉说着一位教师二十年如一日扎根讲台,以心血浇灌出的桃李芬芳。

2005年,刚毕业的刘加年踏上了大冶六中的讲台,从此将根深深扎在这里。二十年光阴流转,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党政办公室主任、高中政治教师,而他最珍视的,是2025届高三年级主任这一身份。每天清晨六点二十分,他准时巡查教室;夜晚十点,他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他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是良心活”的千钧重量。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教师,他深知“读书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资”。母亲当年坚持送他读书的远见,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将“帮助更多学生上大学,改变更多家庭”视为使命。“没当老师之前,真的不懂‘教育情怀’这四个字有多重。”刘加年感慨道。对他而言,教育早已从一份“职业”升华为值得倾注一生的“事业”。

高三是人生关键的一搏。面对新高考改革,他按照学校“思想、规范、提高”的管理思路,科学谋划,推行“分层教学、精准辅导”。2025届高考,学校特殊本科过线35人,普通本科过线463人,创下历史新辉煌。成绩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付出。即便父亲重病住院,他也未曾耽误一节课。“高三的学生耽误不起,我必须对他们负责”,这是他始终坚定的信念。

他更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滋润学生成长。他深谙教育之道:“高一要严格管理,帮他们培养好习惯;高二习惯养成了,要更亲近一些;高三学生压力大,则需要适当放松,为他们减压。”他组织学生练习八段锦,开展趣味活动,巧妙缓解备考的紧张情绪。他的办公室,是学生随时可以叩门倾诉的“树洞”;他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叠叠学生悄悄递来的小纸条,上面写着生活的烦恼或对班级的建议——每一张,他都认真阅读、回应、收藏。他还保留着许多学生的短信和QQ留言,有的是感谢他帮忙解决了生活小难题,有的只是想点一首歌在校园广播播放。这些细微的互动,无声流淌着信任与陪伴的力量。

“现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评,是关注和点燃。”刘加年这样强调他的育人理念,“教育是‘治跛’,不是放弃。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关键是找到那把钥匙,用持续的肯定帮他们‘捡起’自信。”他特别提到学生递纸条的细节,“纸条是心扉的窗口。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点倾诉,是走进他们内心、及时疏导的关键。”

“刘老师改变了我,让我变得越来越好。遇到刘老师,是我的幸运。”2025届毕业生曹笑晨告诉记者。曾经叛逆的他,在刘加年的鼓励下担任了政治课代表。“能当课代表,我特别意外,也特别高兴。从小到大,很少被这样信任过。”曹笑晨回忆,正是这份信任,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被看见”。“他总说,‘学生总会犯错,改了就好’。这句话让我知道,我永远有机会。”在刘加年持续的关怀和引导下,曹笑晨的纪律意识逐渐增强,学习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觉得上学是混日子,现在明白了,读书真的是改变自己,甚至改变家庭的路。”

除了对学生的个体关怀,刘加年还将目光投向了女生群体的成长。他坚持每学期组织召开女生大会,从高一到高三,不间断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前途理想教育。“女生更要多读书,要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更深厚的家国情怀,”他语气诚恳而深切,“她们未来的路,或许更需要智慧和勇气。”这些话不是训诫,而是嘱托,像细雨落入心田,滋润每一个年轻的生命。

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当被问及每天像陀螺一样忙碌是否感到疲惫时,他总是微笑着说:“累,但也快乐。最快乐的,莫过于看见学生一天天进步、成长——这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这份快乐支撑着他的坚持,也伴随着一份对家人的亏欠。儿子总问他:“爸爸,还有几天放假?”这句寻常的追问,是他心中最柔软的羁绊,也将遗憾化为更深沉的责任。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卫学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