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大冶,农家书屋正从文化建设的“最小单元”,裂变为激活乡村的“精神引擎”。
近年来,我市紧扣湖北省、黄石市“161工程”和“五体联动”工作要求,以‘文化粮仓+精神富矿’为定位,推动农家书屋实现从“物理覆盖”到“化学融合”的质变飞跃——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国家级荣誉2项、湖北“最美农家书屋”省级荣誉2项、全国“书香之家”1个、“荆楚书香家庭”1个、省级乡村阅读推广人1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
空间革命:从“静态书屋”到“全民阅读地”
书屋不仅要有书香气,更要有烟火气。
三代人的“书香长征”。在大冶,博览书屋创始人吴茵一家三代人护书、爱书、讲书的故事广为流传。父亲吴云卿是一名民间的书籍爱好者,从小教育子女爱读书、读好书。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把古籍埋进土里,传承延续了文化火种。1988年,吴茵出资筹建了最初的博览书屋,吴茵的女儿石秋卉从小就浸润在博览书屋的书海当中,大学毕业后站上讲堂,把对读书的热爱与敬畏继续传授给她的学生们,三代人赓续精神血脉,将博览书屋打造成为湖北省亲子阅读体验基地。
博览书屋
记者在博览书屋东岳路旗舰店看到,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书屋里群书环绕,不同类型的书架围合出多层次的阅读空间,营造出浓郁的阅读氛围,让这里变身为一个温馨的大书房。值得一提的是,书屋设立了专为儿童打造的阅读体验空间,让这里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缤纷乐园。此外,书屋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花艺的浪漫,在书海中选一本好书,一边品咖啡之醇,一边得书中玄理,赏意境高妙,是潜心阅读的不二之选。
中午时分,附近学校不少学生来到这里,他们或伏案阅读,或执笔敲算,有的站立在书架前挑书、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倚在墙角,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阅读之中。
“我家小孩很喜欢到这儿来,这里不仅有很多图书可以阅读,氛围也很好,还会举办亲子诵读会、知识讲座等活动,既培养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提升了孩子的阅读能力。”正在陪孩子挑选书籍的家长黄芳说。
博览书屋董事长吴茵说:“我们这里是一个开放式读书场所,看到孩子们在阅读能力、读书兴趣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家长高兴,我也从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书店活动
成立37年来,博览书屋目前已经发展到6家连锁书店,读者超过百万人次。现在,他们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实时提供资讯获取,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为读者提供指尖上的便利,共享城市文化空间,实现读者和读者间、读者和书城间阅读分享的新模式。
模式裂变:从“农家书屋+”到“多维体验店”
书屋既要“建得好”,更要“用得活”。金湖街道海雅社区通过策划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屋从“静态书架”变为“动态课堂”,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暑假来托管班太开心了!老师教我们折纸、拉二胡,还结识了好多新朋友。”回忆起刚过去的假期,12岁的石雨萱兴奋地展示着她的“战利品”。
“以前暑假孩子在家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我们上班总惦记着。现在假期有托管班,有志愿者辅导作业,还有丰富的兴趣课,我们工作都安心多了。”居民陈婷的女儿在托管班参加了街舞课程,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作为社区书屋之一,海雅社区将书屋与阅读实践深度融合,依托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温馨的阅读环境,针对青少年开设公益“童萌学堂”,每月举办一次大课、每周一次小课,联动“童欢乐”志愿服务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非遗文化体验等特色活动。志愿者通过播放宣传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识别危险水域、掌握自救技能;非遗锣鼓队志愿者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敲奏传统鼓点,让文化传承在欢声笑语中自然延续。
同时,海雅社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电子借阅制度,居民可通过微信群进行实名制在线预约、借阅和归还。并将群众关注的政策、知识制作成有声资源,通过二维码扫描、电子屏点击等方式呈现,打造“学习强国”有声阅读墙,居民可语音操控下载阅读APP、观看书籍,让阅读更便捷、智能、高效。
“真没想到扫一扫就能听党史、听革命故事,我们这些视力不好的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高科技’。”前来扫码听书的社区居民一提起现在的“有声图书”连连称赞。
值得一提的是,海雅社区精心打造了“护苗·童欢乐”活动品牌,将“扫黄打非”内容融入教学,组织辖区师生开展了45场护苗活动,吸引1300余人次儿童参与,并发放千余份护苗绿书签。邀请公安、法院等执法人员开展了11场专题培训,共受理师生举报的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物线索22条。海雅社区先后获评“2023年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流动“图书馆”
文化惠民:从“便民小书屋”到“富民大引擎”
走进大箕铺镇叶家庄村冷水畈湾农家书屋,一排排书橱整齐排列,一册册图书有序陈列,书架上摆放着农业科技、卫生健康、少儿绘本等多类书籍。村民们围坐在书桌前,有的翻阅国家惠农惠民政策,有的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还有的阅读健康养生类书籍,大家互相分享心得,整个书屋内弥漫着阵阵书香……
依托农家书屋,冷水畈湾不仅为村民送去精神食粮,更提供致富“宝典”,设置农业书籍专柜,开展“农技课堂”,邀请专家开展种植养殖培训6次,惠及村民200余人,解决技术难题50余项。通过“理论+田间实践”模式,带动5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8000元,助力村民既“富了脑袋”又“鼓了口袋”,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让农家书屋延伸到红色驿站、学习小站、文化礼堂等,相继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城市书屋,进一步提升群众阅读便捷性。
大箕铺镇叶家庄村利用冷水畈湾“老学堂”,号召回乡能人捐赠闲置图书,打造古色古香的村庄图书馆;曹家晚村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精心打造了一座集革命教育、文化传播、休闲阅读于一体的红色主题书屋;金湖街道石任村将湾组文化礼堂结合童伴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打造,为湾组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殷祖镇朱铺村将废弃的小学遗址打造成服务留守儿童的乡村阅读空间,成为文化扶贫经典项目。
朱铺村晒书节
农家书屋的“文化红利”正持续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市383个数字农家书屋注册使用已超过60万人次,每个点位注册使用超过500人次,15个村、社区打造有声书柜,不断拓展书屋功能内涵与外延,成为了党的理论和国家政策的“传播站”、乡风文明的“辅导站”、志愿服务的“加油站”、文化娱乐的“精神站”、乡村振兴的“助推站”。
市委宣传部文化股负责人闵玺表示:“目前全市已全面实现农村书屋村村全覆盖。接下来,我们计划通过‘做优做强一批、提升完善一批、整合调整一批’的改革提升举措,进一步优化农家书屋资源配置新机制,构建农家书屋阅读资源供给新体系,探索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共建的‘大冶模式’,提升农家书屋的服务效能,打造‘一村一特色、一屋一品牌’的发展格局。”
一审:张 敏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