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身”“绿色财富”

©原创   10-20 10:46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郑甜甜)秋收时节,我市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繁忙景象:秸秆粉碎还田机轰鸣作业,将稻秆化作“绿色地毯”铺撒田垄;打捆机穿梭往来,将散落秸秆压成紧实草捆;农户们忙着转运、装卸,曾经令人头疼的秸秆,如今在多项举措推动下,正经历着一场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蜕变。

秸秆归田 沃土生“金”

10月15日,位于保安镇沼山村的大冶市晨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田里,一台秸秆粉碎还田机正高效运转。机器轰鸣声中,收割后残留的稻秆被快速吸入、粉碎,细碎的草屑均匀覆盖在田垄上,为土地披上一层滋养的“绿色外衣”。种粮大户李清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场景,笑意满满。

“以前收完稻子,秸秆堆在田边烂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李清感慨道,如今情况大不一样,秸秆粉碎还田不仅有政策补贴,还能给土地“加餐”。今年,他种植的水稻有1000多亩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碎秸秆在田间腐熟后,就成了天然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算起经济账,李清心里更踏实,政府对科学还田按不超过20元/吨给予奖补,再加上减少的化肥开支,一亩田平均能省下三四十元。

秸秆还田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策的坚实支撑。今年,市农业农村局统筹200多万元资金,通过差异化奖补政策,为秸秆处理提供保障。“我们全面落实国家政策,科学还田按不超过20元/吨奖补,离田利用按不超过55元/吨奖补,就是要切实增强农户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信心和积极性。”市农业农村局生态能源推广服务中心能源科负责人黄杰说道。

如今,像李清这样主动选择秸秆还田的农户越来越多。为让还田效果更优,市农业农村局组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小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机手调整收割留茬高度,推广“深翻还田+炭基肥改良”等科学模式,让“藏粮于地”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打捆离田 点草成“金”

与保安镇的粉碎还田场景不同,刘仁八镇秦垴村军田畈的稻田里,秸秆打捆机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茬间来回穿梭。机器前端的拨草轮将散落的稻秆聚拢,经过粉碎、压缩、打结等工序,一个个紧实的方形草捆从机身后方“吐出”,整齐排列在田间。一旁的农户两人一组,用扁担挑起草捆,快步送到路边的运输车上,这些草捆将被送往周边养牛场和秸秆收储中心。

“一台打捆机一天能处理100到150亩地的秸秆,打捆机连轴转就是要赶在雨天前把田里的秸秆全收完!”刘仁八镇东佳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平东一边调度农机作业,一边介绍,去年合作社了解到奖补政策后,果断购置4台打捆机,组建起秸秆离田收储运队伍。

“离田的秸秆根本不愁销。”刘平东笑着说,合作社已与镇内及周边20余家养牛场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经过打捆处理的粉碎秸秆,是优质的牛饲料。“去年我们合作社收了5000吨左右的秸秆,加上秸秆离田补贴,增加收入150多万元,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保护了环境。”

在这场秸秆“变身记”的背后,是一套日益完善的收储运体系在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市培育和壮大农业开发公司、农机合作社、畜禽养殖场、收储运合作社等市场主体40余家,建立秸秆收储运中心10余个,通过“企业+收储运中心+收储点+农户”模式,彻底解决了秸秆离田难、销路窄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

黄杰介绍,围绕秸秆收储运销各环节,进一步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成熟、带动性强的市场主体,持续完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据统计,预计今年我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10万吨,截至10月中旬,收集进度已达36%,预计11月中下旬可完成全部收集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望突破94%。

从过去的“一烧了之”,到如今的“变废为宝”,我市用“疏”的巧劲破解秸秆处理难题,以“堵”的硬招严控露天焚烧。如今的田间,秸秆少了、蓝天多了;农户的腰包鼓了、生态环境美了。这捧“绿色肥料”,正让我市在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答卷。

一审:张 敏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