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陈婷)盛夏时节,行走在大冶街头,一幅城市更新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老旧小区里新装的电梯上下穿梭,历经沧桑的墈头老街开始重现商贾云集的热闹景象,曾经浑浊的红星湖也逐渐展露清透容颜……这些变化背后,是我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的坚实足迹。
红星湖生态浮岛
电梯通电“零负担”:政策暖心破解民生难题
“再不用爬楼喘得慌了!”7月15日,铜草花园小区72岁的马奶奶轻按电梯按钮,转眼就从1楼到了7楼。这个老年人占比高的老旧小区,去年已有8部电梯投入使用,但今年初,新开工建设的12部电梯却因电力不足陷入僵局——每户需再分摊3000元变压器增设费,让本已承担了电梯安装费的居民们犯了难。
“群众眉头紧锁的事,就是我们心头最急的事。”市住建局城市更新发展中心负责人黄浩在走访中了解到,类似问题涉及4个小区73部电梯。他立即组建专班,一周内多次协调国网大冶市供电公司、街道和电梯企业。“安全规范不能破,群众负担也要减。”在多方论证后,国网大冶市供电公司创新提出“一区一策”:铜草花园小区从现有商业专用变压器接电,重新布线;阳光花园小区加装一台专用变压器;馨园小区和供电局家属区就近接入公共变压器。相关线路改造费用由电梯安装企业和街道从老旧小区改造费用中支出,困扰居民的电梯供电难题就此迎刃而解。
“有住户担心噪音,我们就带他们到已通电的单元体验;低层住户有顾虑,我们协调企业优化管线走向。”同时,社区里一支支由老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小区电梯加装自改委,通过一次次“把政策讲透、把账算明白”的耐心,换来了居民的签字同意。
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112部电梯联合审批,其中完工30部,在建65部。
铜草花园小区已加装好的电梯
墈头老街“焕新生”:文脉传承唤醒城市记忆
青砖黛瓦的墈头老街,曾是老城区繁华的商贸中心。随着城市发展,这里逐渐沦为“被遗忘的角落”:路面坑洼、管线杂乱,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出现。为唤醒旧城区历史记忆,深挖文化内涵,我市启动墈头老街改造更新工作,以及“古城遗风·活化街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差异化定位完善区域商业生态的完整性。
墈头老街旧光景
随着墈头老街一期沿街商铺改造工程的全面完工,如何做好商街后续管理,确保原商户稳定经营,同时吸引优质新商户入驻,重现老街往昔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的繁荣景象?
“街道已明确一名党工委委员牵头负责,安排执法中心及社区干部8人组建专班,对乱搭乱建、出店经营、环境卫生等问题进行常态化管理,同时正在组建街区自治委员会,扎实推进商街市场自治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东岳路街道党工委委员柯贤静说,墈头老街改造从除隐患、保安全、提品质、活商贸、留记忆等方面着手,结合商户和市民需求进行了精细化改造,“飞线”入地、雨污分流、增设消防设施等,全方位提升了街区环境质量。
“我是做喜糖生意的,墈头老街改造好后,我们家将新门店进行了装修,并开始营业。”商户吴爱林说,老街改造好后,基础设施条件比之前强得多,下雨天不再怕漏水,晚上也不用担心摸黑关店门走夜路了。
据统计,墈头老街一期正在营业的商铺有45家,装修待开业的有8家,正在装修的有13家,墈头老街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改造更新后的墈头老街
红星湖“水清岸绿”:系统治理守护生态底色
站在红星湖岸边,市排水管理处处长姜武义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对比照片:往昔这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臭”,如今湖面碧波荡漾,还时常看到野鸟戏水的场景。变化的背后,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水岸同治攻坚战。
“我们主要做的就是,让雨水进入雨水管道,污水进入污水管道。”姜武义解释,由于老城区雨污未分流,且排水管网存在大量混错接和管道破损,加之管道私接乱排现象突出等原因,城区内湖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为彻底摸清“病因”,他和团队走遍湖区每个溢流口,最终绘制出“雨污管网图”,并通过逐年排查,分批实施截污改造。
调蓄池是解决红星湖雨污合流问题的关键一环,其与智能分流井配合,能最大化减少污染物排入湖中。
“老城区三分之一的生活污水在苑家嘴雨水调蓄池中分流,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智能分流排放和后续处理排污,避免污水直接进入红星湖造成污染。”姜武义介绍,世纪林雨水调蓄池与苑家嘴雨水调蓄池不同,其位于红星湖下,距离湖底3米,但与红星湖完全隔离。智能分流井把污水收入污水提升泵站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把雨水分流至调蓄池净化后排入湖内,可解决污染问题。
红星湖生态浮岛
如今,随着红星湖截污工程进入末端,以及智能调蓄池的逐个投用,沿岸的生态步道和水面上五颗红星状的生态浮岛,更让这里成为市民休闲新地标。张麒小区居民方大姐笑着说:“以前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晚饭后全家都要来湖边散步。”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从“城市更新”到“城市焕新”,大冶正以一个个民生工程为笔,描绘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画卷。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