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王悠)7月19日,大冶·苏州高端制造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在苏州盛大启幕。
当古老青铜文明的深邃余韵与现代智造新潮的璀璨光华在姑苏城下交相辉映,一幅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底色的宏伟产业画卷,正沿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在两地携手间徐徐铺展。
苏冶同脉 共铸制造传奇
工业血脉,自古奔涌不息。
大冶,华夏青铜文明的摇篮,中国近代工业的肇兴之地。四千载采冶星火,一千余年建县风云,淬炼出深厚的工业文明基因。
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此点燃汉冶萍的炉火,照亮了民族工业的破晓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冶作为工业基石,挥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近年来,大冶立足武汉都市圈战略高地,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为支点,全力挺进高端制造产业蓝海。
苏州,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正锐意构建“1030”现代化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产业支柱巍然屹立,11个千亿级产业方阵蓬勃生长,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熠熠生辉。通过“核心产业+”战略,苏州推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在焕新中持续释放强劲动能。
同饮长江水,苏冶情相连。
虽地域相隔,但两地有着相似的工业基因,始终坚守工业立市、兴市、强市的信念,共同书写着高端制造业的壮丽史诗。
巨擘云集 共绘产业蓝图
推介会现场气氛热烈。大冶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小进声情并茂,向与会企业家推介大冶的独特优势与无限潜力:
大冶,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2个,连续8年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百强之城。
在赛迪百强县市排名中,大冶十年十进位,2024年上升至第55位。以综合实力五榜“百强”的全优成绩,持续领跑湖北县市。已形成先进金属材料、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4家,湖北省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5家,13家企业入选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签约环节。“大冶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101亿!”
话音刚落,掌声如雷,点燃全场。
热浪未平,高潮再起:佳康安模具材料、巴博士汽车乐园、东贝高端变频电机、润诚达储能设备、骆驼户外装备、金诚智能设备、好孩子华中中心、零碳电池材料循环利用与智能电芯、碳联体生产……一个个重大项目轮番登场签约,笔锋落处,如星火燎原,点燃了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企业家们红光满面,握手有力,整个会场化为信心与热望的熔炉。
“我们经过全面考察,最终决定将生产基地落子大冶。这里营商环境优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相信项目定能早日开花结果。”广州市骆驼服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晓琴信心满满。
“大冶是我的家乡。此次,我们企业将新能源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电池电芯制造、电池及系统组装的完整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带回家乡投资发展。”广东旭派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柯海胜深情表达。
更令人振奋的是,金诚信、东贝等深耕大冶的“老朋友”豪情加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这片热土投下沉甸甸的信任票。
据统计,此次高端制造产业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8个,签约投资总额272.35亿元。其中10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及以上项目6个,涵盖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产业领域。
“大冶发展前景广阔,与公司战略方向高度契合,我们期待深度合作。”苏州英世米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华表达了浓厚兴趣。
时针回拨至2019年,苏州冶商许浩回乡投资精密铸造项目,率先掀起苏商投资大冶的热潮。
近年来,湖北坤圣科技落户灵成工业园,健翌科技、卓玉智能科技扎根大冶湖高新区……一大批江苏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建成投产。
苏企,正成为大冶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精准招商的磁力持续释放,近年来,大冶引进高端制造企业60余家,总投资额近500亿元。
动能澎湃 共筑未来高地
推介会场的激情澎湃,于千里之外大冶车间的机床轰鸣、焊花飞溅遥相呼应,奏响了产业奋进的协奏曲。
走进东贝电机车间,变频器磁瓦转子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精密机械臂行云流水地完成铆接、点胶,智能检测设备“火眼金睛”扫描毫厘,高效精准的节奏彰显“大冶智造”的硬核实力。不远处,湖北金诚信矿业装备车间内热浪袭人,工人们挥汗如雨,为一批即将交付的湿式弹簧制动自卸卡车做最后冲刺。
订单就是冲锋号,效率诠释竞争力,大冶速度在这里不断被刷新定义。
放眼铜都热土,高端制造的引擎已然全速运转,正以令人瞩目的加速度裂变成长,这离不开集群力量的厚积薄发——换热器、精密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枝繁叶茂,以技术创新为犁,深耕产业升级沃土。
迪峰公司生产的换热设备,成功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发电机组,高效节能换热器国内市场占比第一;东贝电机产品荣获湖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销量稳居全国前三;金诚信服务全球头部矿企,细分市场占有率领跑全国;健恒科技工业母机实现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
与此同时,大冶传统优势产业在智能与绿色的双重赋能下焕发蓬勃新生机。新冶特钢在先进装备模具钢和高品质合金钢的研发生产上聚力突破;实美科技、星锐科技已从传统的建筑铝型材向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应用型材强势进军;冯家山硅纤依托大冶世界级硅灰石矿源,实现国际顶尖水平的超细纤维量产,填补国内空白。
最为瞩目的是,劲牌公司引入全流程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精准智控,在全市传统产业领域激荡起汹涌澎湃的智能化改造浪潮。
智改数转,正成为传统产业延链强链、凤凰涅槃的腾飞之翼。
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大冶市高端制造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目前拥有企业128家,实现年产值130亿元,全市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年产值增长11.6%。
当下,大冶市正大力实施工业振兴攻坚行动,力争到2025年打造300亿级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苏冶携手,是一场跨越千里的产业对话,一次传统底蕴与现代创新的深度交融,更是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未来的一次全新远征。
当苏州的智造基因与大冶的工业血脉深度融合,一幅更加壮阔的产业蓝图,正在北纬30°的黄金走廊上加速绘就,共同启幕中国制造的未来新篇章。
一审:张 敏 董 行
二审:李 丹 朱树松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