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冯村:在“掩不住的阳光”里灿烂

©原创   09-09 10:32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郑甜甜)九月的风,悄然褪去了盛夏的燥热,裹挟着几分清爽与澄澈,轻轻拂过上冯村的青石板路。踏入这片土地,山水如墨如画,古色古风与红色记忆在此交融,绘就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

平坦的彩虹大道

9月5日,记者驱车前往金湖街道上冯村,一条蓝黄红三色交织的“彩虹大道”映入眼帘,在青山与村落间蜿蜒延伸,护栏、景观灯与新栽的苗木相映成趣;道路从原本的5米拓宽至7米,两侧新增的1.5米宽人行步道,让村民出行更便捷、游客漫步更舒心。总长约2.7公里的旅游线路,不仅畅通了交通,更串联起村庄的美景与生机。

风景宜人的天池

上冯村素有“九古奇村”的美誉,村内完整保存着古民居、古祠、古道、古沟渠、古井、古寺、古碾、古树、古碑等景观,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末,距今已有600余年。而让这座古村更添厚重底色的,是一段镌刻在时光里的往事。

“以前常听村里老人讲,抗日战争那些年,日子过得难啊,只要听到日本人的飞机轰鸣声,大家顾不上拿东西,扶着老人、牵着孩子就往屋后的山上跑,当时村里人都喊‘跑返’。”今年50多岁的村民冯技军,听着长辈讲述的过往,至今仍清晰如昨,“老人说,那时候只能躲在山上石缝里、树丛中,直到飞机飞走了,才敢小心翼翼地回村。现在看到村里保存的老物件、老房子,更加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来得多不容易。”

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取景地

2013年,抗日题材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在此取景,镜头中,村民们自发参演的身影、古朴的民居与苍翠的山林相映,生动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方志敏等革命烈士,从这里誓师北上的峥嵘岁月,让革命记忆与时代新声在此交织共鸣。

红军亭

“以前村里路窄,拍电视剧时外来车辆都难掉头。现在不仅修了停车场,还铺了步道,走起来舒服多了。”提及当年的拍摄场景,村民冯大爷回忆道,那时湾子里一下子来了几十号人,摄像机等设备摆了一地,村里的年轻人知道后都抢着当群众演员,“虽说没学过演戏,但穿上红军服,每个人都格外认真,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

这段拍摄经历,不仅成了村民口中难忘的共同记忆,也让上冯村的红色底蕴被更多人知晓。如今,这份红色记忆正催生出村庄的全新蜕变。

古色古香 诗画上冯

近年来,上冯村依托“九古”人文特色与自然生态优势,打造集自然观光、人文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凭借绝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与暖心的服务,逐步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先后斩获“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每一项荣誉都是村庄发展的坚实足迹。

为让古村焕发持久生机,上冯村秉持“发展为村民、发展依靠村民、成果由村民共享”的理念,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2023年,上冯古村生态旅游区被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标志着村庄正式开启由“古村”向“景区”转变的全新征程。

从抗日题材电视剧拍摄地到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村庄的蝶变:新架高压电力线路1.5公里,安装路灯40余盏;植树造林400亩,“四旁”植绿2万株,种草20余亩;整治山体隐患2处;新建水冲公厕7座,完成改厕40座;修建污水处理池4个,铺设污水管道300多米;配置垃圾清运车与分类设施,保洁员常态化作业,形成“户分类、村清运、乡镇集中处理”的长效管护机制。

美丽上冯

“以前村里环境差,年轻人都往外跑。自从开始创建4A级旅游景区以来,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村民吴慧的话语里满是欣喜。现在的上冯村,不仅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还整治了溪流、清理了杂院,新增了垃圾分类站等设施,既有“乡愁”的温度,又有“景区”的活力,真正实现了“留得住记忆,吸引得来游客”。

生态美了,人气旺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甜。随着农家乐、民宿、商超与小商铺逐步配套,返乡创业与就近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村民们稳稳端起了“旅游致富饭碗”。

村庄广场

“湾子变化太大了,环境变美了,路也变宽了,老房子修缮后满是古朴风格,越来越有景区的样子。”村民曹桂香笑着说道,如今游客多了,打算把自家的农家乐经营好,再多一份收入,让日子更有奔头。

“红色上冯、绿色发展”,曾是村庄的美好愿景,如今正一步步变为实景。在创建4A级旅游景区的冲刺阶段,金湖街道对标标准、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构建以古村文化体验与山林生态观光为核心,以文化养生、科普教育、农业休闲为补充的产品体系,让老区的新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当游客漫步古巷,指尖触碰古民居墙垣;当游客穿行于石林与楠竹海,呼吸着满是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当游客在景区体验民俗、品尝地道农家风味,历史的厚重与今朝的活力在此同频共振,这座古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书写着红色与绿色交织的新篇章。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朱树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