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中医医院:强化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筑起生命坚固防线

©原创   09-29 10:38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王悠)急危重症患者的规范化救治是衡量一个医院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每一秒都意味着生与死的距离。

大冶市中医医院作为大冶市医疗救援的中坚力量,始终坚守“分秒必争、精准施救”的核心理念,立足本职、提升能力、创新途径、服务患者,为急危重症患者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不抛弃,不放弃。

走进大冶市中医医院急诊科,紧张而有序的氛围扑面而来。这里是与死神竞速的赛道,每一刻都在上演着生命救援的奇迹。

今年4月,一名高龄老人突发意识丧失,陷入昏迷,情况万分危急。正在值班的张露医生迅速赶到现场,发现患者心跳骤停。她毫不犹豫地跪守在担架上,进行了长达8分钟的持续心肺复苏,汗水浸透了她的白衣,但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绝不放弃。

这样的生命奇迹并不罕见,最终在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宝贵生命。

近两个月,该院已对心跳骤停患者成功实施救治8例,其中有一名在医院附近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的患者,经过急救团队紧张有序的规范化救治,患者成功恢复了呼吸心跳,为后续的专科治疗提供了前提,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更挽救了一个家庭。

创新急危重症救援举措

面对复杂多变的急救场景,地面救援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为了缩短救援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机,大冶市中医医院勇于创新,积极与湖北省急救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辟了空中飞行转运紧急救援绿色通道,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救援时间,更为急危重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今年八月,大冶市发生的一起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事件,成为空中救援成功实施的生动例证。大冶市中医医院120团队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展开救治。

面对患者致命的室颤波形,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经过多达18次的电除颤尝试,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率。

然而,患者心跳仍然不稳,常规治疗手段已近极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医院果断启动空中救援机制,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无缝对接,通过武汉亚心总医院直升机将患者迅速转运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并立即实施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一系列高效、有序的救援行动,不仅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更彰显了空中救援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非凡价值。

据统计,自去年年底以来,大冶市中医医院共开展空中救援行动近十次,患者每一次得以搭上空中救援“飞的”,是建立在该院对患者实施精准高效的救治成果前提之上,患者生命体征得以恢复和维持稳定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转运治疗。同时,空中救援的成功开展,是医院有效利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最佳诠释。

守护生命永不止步

从院前急救到院内高级支持,时效决定生死。

该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救治体系。院前“零延迟”响应,院前救治团队携设备迅速抵达现场,同步进行胸外按压与转运,急救车入口、分诊台等核心岗位人员无缝衔接,重症医学科与手术室直接相通,真正实现“上车即入院”,大幅缩短患者等待救治的时间。

院内“绿色通道”极速开启,多学科高效协作,成为打破科室壁垒的“生命联合体”。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整合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骨伤科、神经外科、介入科、麻醉科及影像学科等,形成无缝衔接的救治链。导管室、手术室提前待命,患者直达介入手术台,避免延误;需要更高级别生命支持时,紧急联系医联体单位派出ECMO团队“30分钟上机”,专业团队预充管路、超声引导穿刺的标准化流程,实现从濒死到氧合支持的快速转化。多学科协作不仅缩短决策时间,更实现治疗环节“零缝隙”,成为生命复苏成功的核心保障。

在抢救流程管理上,医院将“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贯穿始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室各项质控指标均达标,从患者呼叫急救到入院治疗,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严格把控,确保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在这里,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是生命的守护者,每一次成功的救援都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大冶市中医医院用专业与担当,用心血与汗水,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坚固防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