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 文化创新】青铜之光引共鸣 考古遗址谱新篇

©原创   10-21 08:01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郑甜甜)金秋十月,桂香满溢荆楚地;古矿凝辉,铜韵千秋铸大冶。10月20日,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讨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湖北省内的文物保护专家、考古工作者及遗址公园建设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在思想碰撞中探索遗产保护之道,在遗址探寻中感悟文明传承之力。

群贤毕至共商遗址保护

座谈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与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级顾问陈树祥,共同向湖北省图书馆、黄石市图书馆、大冶市图书馆颁赠《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14位代表围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发言既兼具理论阐释的高度,更饱含实践经验的温度。

“今天面向社会推出的铜绿山考古发掘报告,是一部极具学术影响力的‘百科全书’。它汇聚矿物学、冶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成果,充分体现了对知识、劳动与科学的尊重。”湖北省新时代考古学建设共同体理事会秘书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评价道。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副院长、副研究馆员王颖说:“这份报告让我们得以清晰触摸铜绿山的历史脉络,更深刻认识其‘世界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独特价值。它的出版,无疑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学术支撑,也帮助我们真正读懂铜绿山的历史厚重。”

“近年来,我们始终以遗址保护为核心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依托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强化展示利用,2023年新馆开放后,基本陈列成功获评十大精品展览;创新打造国内首部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持续传播青铜文化。”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郑正盛介绍,此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凝聚着国家文物局、省市委及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专家的精心指导与团队的通力协作。未来,将围绕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进一步提升考古发掘能力,深化展示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此次研讨活动汇聚全省文旅系统、考古学界、遗址管理单位的智慧力量,旨在总结经验成果、共谋发展方向,让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实地参观感悟青铜文明

座谈会后,参会代表还前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参观,在文物与光影的交织中,开启一场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对话。博物馆采用大地景观风格设计,与矿山形态浑然一体;步入大厅,巨大的铜绿山浮雕首先映入眼帘,瞬间将参观者带进辉煌的青铜文明时代。

“这简直是一部立体的矿冶文明史书!”在“青铜源·铜绿山”基本陈列厅,768件文物标本让代表们驻足惊叹。从采矿用的青铜斧、青铜凿,到运输矿石的竹编矿车,再到冶炼用的陶质炉具,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古人的智慧。站在地踩屏前,“化矿为铜”的过程直观呈现,数字技术让静态文物变得鲜活可感。

在春秋采矿遗址厅,井巷纵横交错、层层叠压,木质支护结构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辨。“这些遗迹完整展现了当时的通风、排水、运输系统,其技术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讲解员的介绍,让代表们对古人的智慧连连称赞。

国内首部博物馆沉浸式戏剧《因为青铜》的上演,将参观体验推向高潮。灯光下,演员们以艺术手法演绎楚国与铜绿山的紧密关联,古老矿冶技艺与现代舞台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剧情落幕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我对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兴趣浓厚,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展陈设计逻辑清晰,从铜矿发现、开采、冶炼到资源流通,既能高效普及知识,也为苏家垄遗址博物院的展陈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苏家垄遗址博物院副院长罗宇航感慨道,《因为青铜》的创新形式同样极具启发,为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扩大影响力指明了方向。

一场研讨凝聚共识,一次探访触摸文明。此次活动,既是对铜绿山青铜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更是湖北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生动实践。如今,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正式挂牌,未来随着更多考古成果转化、创新理念落地,荆楚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将持续“活”在当下、“盛”向未来。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张立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