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创辉煌 时代新风育栋梁——大冶一中2025年高考佳绩背后

©原创   07-04 09:54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2025年高考,大冶一中交出亮眼答卷:李家慧以总分660分取得黄石地区历史方向最高分,历史方向630分以上5人,物理方向650分以上10人,本科上线人数1288人,上线率99.3%,更有三位学子在空军招飞的严格筛选中崭露头角……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对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的礼赞,更是大冶一中近年来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在师资建设、教学规划、分层教学等领域深耕厚植、开花结果的生动注解。

教学楼

墨韵涵养 躬行实践培“深根”

6月12日,走进大冶一中,校园内书香氤氲,绿意盎然。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甚至是走廊、操场,随处可见师生们手捧书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

学而上行,惟志惟勤。校内图书馆藏书十万卷,教室个人书橱让学生们自由阅读,学生每日在活动课间、阅读课期间开启“书香浸润满校园”的阅读模式,不断提升阅读效率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学习水平。

为建设书香校园,引领一中学子与书相伴,让阅读成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大冶一中精细规划,践行职责,从校园读书月到青年教师阅读优质课,从校园文化长廊到阅读分享展板,多方位为书香校园注入活力。

“学校浓厚的阅读氛围以及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读科普文章,不仅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了课本知识,也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读唐诗宋词,不仅让我了解到曾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中华传统文化厚植在了我心中;读外国名著,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让我坚定了促进文化沟通交流的理念。”大冶一中学生潘盼说。

校园书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只有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终身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终身阅读者、负责任的表达者、有美感的生活者。”这是大冶一中对老师们的期望。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师开列书单,师生共研共读,以教师的阅读品质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教师的专业品悟带领学生跳出浅层粗放式阅读,以教师的阅读随笔、读后反思,带动学生的读写思辨、批判阅读。

大冶一中教师纪兰英表示:“师生共读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们的理解信任,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共读的过程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共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借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更加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校园文化刊物《泮湖》杂志也正是师生们阅读成果的最好呈现。

阅览图书

匠心砺剑 名师团队铸“硬核”

高考的战场,不仅是学生智力的比拼,更是教师团队实力与奉献精神的试金石。“优异成绩的基石,在于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精湛、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在谈及师资力量时,大冶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柯哲目光坚定。这所百年名校深谙“名师出高徒”之道,持续在师资建设上发力。

专业淬炼,精益求精。教师们早已摒弃“吃老本”,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研修培训,深入研究新高考、新课标。尤其针对物理、历史方向,教研组定期开展难题攻坚、创新解法研讨,将个人智慧凝练为集体力量。青年教师“青蓝工程”与资深教师“名师工作室”双轨并行,确保教学经验薪火相传,创新活力源源不断。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大冶一中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老师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启发引导、互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数学课则采用问题导向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英语课堂更是充满趣味性,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课外书法练习

高三教师的日常,常常是晨曦微露时便抵达教室,深夜灯火阑珊时仍在答疑解惑。这份高度责任心与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学生冲刺路上最坚实的依靠和最温暖的精神港湾。

在大冶一中,有与学生同吃同睡的老师邓为民,虽年过半百,却有着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早上,他提前到班,等候学生的到来;晚上,他住进学生公寓,用坚守、陪伴来兑现自己的承诺。他说:“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做最好的陪护者和引路人,让每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在大冶一中,有每天在黑板上为学生赠送原创寄语的老师钟贤武,让黑板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让爱的温情弥漫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是学生的三年,一千多个日夜。每次考试结束,他自掏腰包,为学生颁发奖品。重大考试前,他给每一个学生制作贺卡,不断鼓励和祝福学生。

在大冶一中,有以一张躺椅、一床薄被坚守校园的老师邹德标,为兼顾教学与管理,他常年以校为家、披星戴月,深夜伏案备课至天明。他陪护生病学生彻夜输液,垫付医药费;他为困难学生购置文具,悄悄塞钱;他为留守学生用纸条写下暖心鼓励……他就像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平凡如尘,却托起万千星辰。在老师邓为民、钟贤武、邹德标的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师的敬业,更是大冶一中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的缩影。

精准滴灌 分层施教育“成林”

如果说统一教学是“批量耕耘”,那么分层教学则是大冶一中精心运作的“精耕细作”,力求让不同禀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扬长避短,绽放光芒”。

“我们从高一入学就为学生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大冶一中相关负责人介绍,高一阶段强调知识体系构建与兴趣培养,夯实基础;高二阶段重心转向能力提升与学科素养深化,拓宽思维;高三阶段则聚焦高考冲刺,精研考纲,强化应试能力与心理调适。目标层层分解至年级、班级、备课组,确保步调一致,合力向前。

趣味减压活动

“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和需求都各不相同。”大冶一中历史方向实验班班主任刘坚强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为每位同学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及心理状况,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今年摘得黄石市高考(历史方向)第一名的李家慧正是他的学生,她对刘坚强的长期指导很感激,她说:“有一次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80多分,他立马帮我找了学校的数学老师,提供指导,让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到了130分。”

为深化教学改革,营造积极思辨的学风,大冶一中还创新推行“刨根问底敢问善问”制度,倡导学生“每天每科至少一问”。这项制度旨在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勤于发问,将课堂内外的疑惑转化为深化理解的契机。制度推行以来,校园内勤学好问蔚然成风,学生们不仅在问中解除知识疑惑,更在问中锤炼了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师生互动频率与深度显著提升,在问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高一年级李明同学感触颇深:“以前遇到难题总怕问得‘傻’,或者觉得老师忙不敢打扰。现在有了‘敢问善问’的氛围,大家提问积极性高了。上周我鼓起勇气问物理老师一个困扰很久的电路问题,他不仅耐心解答,还引申了相关知识点,让我豁然开朗,那种‘顿悟’的感觉特别好!感觉学习主动性更强了。”

从“强师铸魂”锻造卓越团队,到“分层教学”精准滴灌每一个梦想;从“敢问善问”激发思辨活力,到“书香育人,躬行致远”涵养深厚底蕴,大冶一中构建起了一套环环相扣、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面向未来,大冶一中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深耕教育沃土,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全体学生共同成长的新路径,为万千学子铺就更宽广的成才之路,谱写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璀璨华章。

一审:张 敏

二审:范先浩

三审:卫学平

相关阅读